中国体彩网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政府办文件
索引号
11511302K34765218T/2022-01341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1-16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国体彩网印发《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1-18 | 来源: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体彩网印发《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顺府办发〔2022〕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体彩网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国体彩网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20〕59号)和《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国体彩网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南府办函〔2020〕78号)文件要求,特制定《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责按要求切实抓好落实。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6日

顺庆区“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

南充市顺庆区卫生健康局

2021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节 ?面临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大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大力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四节 ?持续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

第五节 ?持续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第六节 ?持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持

第三节 ?加强监督执法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打造国家级中医药特色发展示范区,根据《南充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南充市顺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健康顺庆2030”规划纲要》,结合我区中医药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中医药管理局正确指导下,我区学习贯彻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落实省市中医药工作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加速融合发展,为全区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10%用于基层中医药服务。全区中医药事业投入11914.76万元,占卫生总投入13.69%,形成了市中医医院核心带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枢纽中联、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网底支撑的中医药三级网络体系。实施以中医馆、中医角为主要形式的中医药集中诊疗区建设,新建国家标准化基层中医馆25个、中医角60个。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设置有中医科、中药房,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和中医类别医师、乡村医生。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0.5人,100%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48.7%。市中医医院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挂牌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医医院,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区人民医院创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平台,遴选30多项中医药诊疗技术在基层推广。引进并开展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10类73个,中医特色服务86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充实。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有省级名中医6人,市级名中医4人,市级基层名中医2人。建成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喻林)传承工作室各1个,拥有省中管局第五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中医药人才队伍成长路径不断优化。在中国体彩网:范围率先启动“名医工作室建设”工作,完成首批4个中医类“名医工作室”建设。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区级名科室2个,培养中医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26人。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教项目2项,省级中医药继教项目15项及市级中医药继教项目22项,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近6000人次。

中医药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组织遴选的《掌熨散寒法治疗寒湿腰痛技术》、《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被列为四川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全区组织实施厅局级以上课题研究2项,中医药人员发表交流学术论文104篇,总结经方、验方48个。

中医药传统文化持续弘扬。在南充电视台开设“中医健康大讲堂”专栏,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邀请《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美丽顺庆》等媒体对我区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大力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基层卫生机构采用专栏、画报、LED屏等宣传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和中医药科普宣传。

第二节 ?发展机遇

政策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成立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南充市深入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南充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9—2030年)实施方案》为“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中医药事业作为健康顺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印发《“健康顺庆2030”规划纲要》《南充市顺庆区建设川东北医疗卫生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规划,为顺庆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政策保障。

技术机遇。医学理论不断演进,群众健康观念转变和疾病谱变化释放了中医药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凸显,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因人、因时、因地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与现代医学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同时,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能够产生叠加效应,推动产业生态发展。中医在治未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老龄化、慢性病、亚健康交织的今天,中医针灸、诊疗、康复等适宜技术大受欢迎和认可。对于瘟疫的防治,中医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机遇。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健康需求出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向,将会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与活力。我区中医药群众基础好,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中医战“疫”的生动实践凸显了中医药发展的时代价值,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在重大发展机遇面前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中医药振兴发展也面临多重挑战,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挑战。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需做优做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环境、技术低于同档次医院,基层中医药诊疗资源还需进一步补足补齐。传承精华精度不够,守正创新动力不足,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基层中医药人才“招不进、留不住”难题亟待破解,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总量偏少,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总数不足,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中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尚未完全建立起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对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中医药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还未形成。现行中医药发展支持政策红利未完全释放,中医诊疗服务收费偏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鼓励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政策措施未完全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不多、类别不够、质量不高。三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种植基地、生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药材初加工或原料销售占比较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效益整体低下。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发能力和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四是中医药知识普及、教育力度与深度均有待加强。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等重视不够,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中医药健康教育、特殊人群中医药保健等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网中医药工作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党中央、国务院《中国体彩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精神的落地执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疗效、更加注重质量。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比较优势,不断深化中医药供给侧改革,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贯彻执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区委、区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安排部署。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坚持人本理念。按照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的思路,以人群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老百姓看病就医难点、痛点、堵点,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创新支撑体系,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中医药全行业管理,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

坚持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区内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立足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推进中医思维与西医技术有序结合,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集聚英才,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中医药特色理论和技术方法,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川东北医疗卫生中心极核”建设目标,着力推进“3+3”任务体系落地落实,即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发展,强化人才、科技和信息三大核心资源要素支撑,实现我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我区基本建立健全覆盖全区人民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发展特色不断凝练,实现中医药服务高质量供给。中医药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文化广泛普及,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被公众广泛认可,文化传承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医药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中医药在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35年,全面建成新时代中医药强区,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医药管理体系健全,领导机制完善,特色和 优势充分发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充分满足全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医药服务能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中国体彩网:领先,为健康顺庆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中医药医疗资源

中医类医院(所)

1

1

预期性

中医类医院床位数(万张)

0.07

0.1

预期性

中医药医疗资源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1

1.4

预期性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5

0.6

预期性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药师数(人)

0.02

0.04

预期性

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设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老年病医院中医床位数占比(%)

0.23%

0.5%

约束性

中医药服务

中医总诊疗人次数(万人次)

50.34

>60

预期性

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重(%)

47%

48%

预期性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1.67

2

预期性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7%

10%

预期性

传统中医诊所(家)

153

160

预期性

基层中医药服务量(%)

48.7

50

约束性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

52%

65%

约束性

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

70%

72%

约束性

中医药产业

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万亩)

0.7

1

约束性

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

0.22

0.3

预期性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15

>30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以南充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专科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民菅医院中医科和中医诊所为补充,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市中医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持续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乡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中医专科联盟建设,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落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要求,进一步发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的中医药医疗救治、技术指导、人才培训、治未病等作用,持续推进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和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

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改善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条件,促进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培育行动,建设区域性中医医疗服务中心。推动市中医医院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支持市中医医院等区属医疗机构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服务能力,规范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设置,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规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管理,加强设施设备配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挖掘中医药科技潜力,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在区内建立起医生自控、科室主控、医院总控和中心调控的中医医疗机构质控机制,推动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创新中西医结合模式。坚持中西医并重,建立中西医“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工作机制,强化中西医的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有效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支持区内综合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加强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的中西医联合攻关。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完善重大疑难疾病、危急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改善诊治的临床效果。加强综合医院临床科室的中医医师配备、基层服务机构中西医结合团队构建,“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推广家庭医生基层中医药签约服务,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

专栏1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中医药“头雁”计划。旗帜鲜明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公立中医医院的主要发展方向,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市中医医院巩固三甲创建成果,建成“国家百强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

中医药“雁群”计划。加强中医骨伤科、康复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建设,打造特色突出、层次分明、专业优势、中西医互补的中医重点专科,力争将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创建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肺病科、治未病科创建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区人民医院针灸科创建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中医药“雁阵”计划。进一步巩固发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阵地,推广家庭医生基层中医药签约服务,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医结合家庭医生团队,逐步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持续做好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集中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发挥市中医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作用,加强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夯实中医药服务阵地。

彰显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加强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专科医院中医科、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增强中医药治未病能力,实施“中医四季养生行动”,进一步推广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健全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加强65岁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

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构建重大应急事件的防控和紧急救援中医服务网络,将中医药纳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范围,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工作岗位和专家队伍。完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参与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加强中医药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将中医药主管部门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中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推动中医药人才纳入区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确定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技术指南、操作规程,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中药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保障体系和中医药救治等救助保障体系。

专栏2 ?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项目


中医药应急能力提升计划。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打造区域性中医疫病防治中心;布局建设区内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成为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服务网点,补齐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短板。

支持社会办中医发展。落实社会办中医支持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提升社会办中医质量,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全面取消社会办中医选址、距离、数量等限制,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支持以优势中医医疗机构和团队为依托建设名医堂执业平台,鼓励名老中医专家团队举办或入驻名医堂,有效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优先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站)。实施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广泛使用传统诊疗技术,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探索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中医机构承担居民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打造中医药服务30分钟可及圈。对社会办中医机构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同等对待。

专栏3 ?支持社会办中医项目


传统中医诊所品牌铸造计划。实施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争取在区内培育1—2家有影响力的传统中医诊所连锁品牌。

加强交流合作。打造顺庆区中医药专科医院品牌、积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顺庆经验。推动建立中医药区域专科联盟,借助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平台,强化川渝中医药融合交流。推动南充市中医医院对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等省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加强与川东北经济区其他城市和其他县(市、区)中医药发展的交流合作。加强与重庆中医药人才深层次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依托川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等机构,推进多层次、多区域的中医药教育合作、业务交流、经验分享。

第二节 ?大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提升中药材种植养殖品质。立足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为抓手,以道地、大宗药材产业发展为重点,提倡“稳面积、保质量、提效益”。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契机,收集中药材野生资源与种植基础数据建立数据库,强化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监控。进一步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培育以种植(养殖)中药材为主的现代园区,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5万亩,中药材年总产值达0.3亿元,中药材种植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立1-2个道地药材种植基地,重点规模发展山药、黄精、佛手等大品种和优势品种。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支持企业中药产业基地发展。

推进中药产业高效发展。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引导大规模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初加工厂房,配套现代化加工设备。严格按照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进行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操作流程,减少药效损失,延长贮存时限,方便产品运输,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工业园区建设。依托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企业、人才、科技在南充高新区、临江新区(顺庆片区)集聚。以中药保健食品为核心,研发创制中国体彩网健康相关产品,开发一批有中医特色的诊疗仪器和设备。创建中医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和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促进中药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强化药品生产监管,建立与药材种植基地、处理加工企业、医疗机构三方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药品种植、采购、加工处理、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提升中医材流通服务能力。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配套物流服务功能。做强做大中药材仓储物流企业,鼓励通过收购、合并、参股等多种兼并重组的方式,实现中药材物流的跨区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设中医药产业供销网络。发挥物流和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销售网络优势,整合乡镇供销服务站点、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等,构建县乡村三级供销网络体系。规范中药材包装,在包装标识中记录中药材种植、交易主体与中药材质量等相关信息,形成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的信息源头。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对中药材交易主体与加工包装、入库验收、储存养护等各方面各环节的信息实施电子化管理。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鼓励区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名老中医为基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健康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和特色服务。加强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瘫痪等慢性病和伤残疾病,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为居民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的长期连续性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活力和可持续性,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诊疗,急诊急救,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融医疗、养生、保健、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参与医养结合工作,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市中医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功能,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为社区及居家老年人提供接续性的医疗、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养老院、疗养院、护理院等,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的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区内中医药观光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游、中医药特色养生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游、中医药美容保健游等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推荐具有发展基础的项目和基地申报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专栏4 ?中医药产业项目


中药材种植养殖品质提升计划。以龙头企业四川福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带动,以南充市锦川农业专业合作社、顺庆区冬兴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蜀龙专业合作社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吸纳入社社员共同种植中药材,建设栀子、佛手、青蒿生产示范基地。鼓励业主在搬罾镇、新复乡、芦溪镇等集中连片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

中药工业提质增速计划。支持市中医医院加大院内中药制剂、重要健康产品研发、配置生产及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其成果转化,启动建设南充市中药制剂中心、南充市中药膏肓中心。

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发展计划。支持市中医医院和区内名医以慢病管理、多发病预防为重点,为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推动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支持市中医医院在保障资产安全、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养老机构以及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建设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1-2个。

第三节 ?大力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的继承与技术推广。开展古典医籍文献、医家医案、传统制药技术经验等系统研究,挖掘、整理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特色诊疗技术。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实行分层负责制,定向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和适宜技术,普及太极、武术等传统锻炼方式和艾灸、耳穴埋籽等适宜技术。

推动中医药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做好我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对新的药材进行道地药材评定,保护濒危动植物,保持其物种及数量的相对稳定与发展,扩大或改变药用部位,提高中药资源利用度,开发、利用、保护三项工作紧密结合,共同开展。对区域内医药古籍、偏方等进行收集保存,研究和改良部分方剂,走“产学研用结合”之路,开发新的中药方剂和中医药健康产品,促进其成果转化。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主要新闻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围绕“三线”“三游”“十八景”加快打造全域旅游,推进“医、食、养、游”协同发展,打造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支持中医药文化长廊、主题公园、文化墙的建设,建设中医药服务特色街区,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加强中医药相关文创产品、文化礼品、生活用品等衍生产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进一步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注重健康生活、工作方式和饮食习惯养成。开展中医药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院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举行义诊、健康咨询、中医药文化讲座等主题活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依托川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等机构,推进多层次多形式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遴选建设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养生保健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在基层中医馆、村卫生室、村(居)委会等群众活动场所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

第四节 ?持续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中医药创新协同机制。推动与科研院所、企业在中药材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市中医医院龙头引领作用,打造中医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平台,引进先进的中医新技术和设备。加快中医医院创伤医学中心、中医药名医传承创新中心、远程诊疗中心建设项目进度,支持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配置、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中医药科研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通过同行评议和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成果产出。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

提升中医药科学研究能力。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对中医优势病种和特色疗法等展开中医药临床研究。借助区内科研平台,加强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推广中医药循证评价,开展临床循证研究。积极申报各级中医药类项目,争取立项数量逐年上升。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筛选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鼓励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行中药新药研发。针对疾病新的药物靶标,在中药资源中寻找新的候选药物。

第五节 ?持续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实施“互联网+中医药服务”行动。建立完善中医基础数据库、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进互联网中医医院、智慧中医医院、智慧中药房建设。完善惠民便民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在线问诊、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

建立中药材产业可追溯应用系统。实现从种植、加工、销售、配方、调剂到煎药和配送的全闭环信息化管理。加强中医医疗联合体信息化建设,推进联合体内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打造智慧中医药运营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实行全产业全过程追溯管理。

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信息系统。做好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全媒体传播的顶层设计,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做出规划,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中医药文化全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中医医疗机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职能部门设置,规范数据管理和应用权限,严格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患者个人信息保护。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提升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专栏5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项目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提质计划: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辨证论治、非药物疗法、中医护理等基础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快补齐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短板,加强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市中医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水平。

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便民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时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中医医疗机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候诊提醒、划价收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服务,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药服务应用。

第六节 ?持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中医人才引进。依托“嘉陵江英才工程”和“果城·菁英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中医人才。加强卫健、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的协同,共同研究出台优秀中医药人才招引制度和政策保障。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在编制员额内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用编计划、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探索推行县域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制度,力争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达30%以上。培养管理、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的中医药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加大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计划。加强公费医学生、全科医师培养。推进名中医药专家传承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中医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川北医学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南充卫校等教育资源,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药产业、中医护理、中医药服务贸易等紧缺人才培养。鼓励支持有条件院校增设中医药类专业,支持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强中医药临床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强化中医住院医师、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优化人才成长路径。实施中医“三名”工程,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名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快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各项中医专题培训,实现基层全科医生、护士中医知识培训全覆盖。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推行中医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到社区、乡镇坐诊制度,派驻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疑难病例会诊、巡回医疗和健康教育。鼓励无学历或低学历医务人员脱产或在职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提高人员学历层次。完善师承制度,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逐步实现中医药人员在不同阶段均可参与师承教育。探索建立师承教育与执业注册、表彰激励、专业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职称评定等相衔接的政策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相关人才激励措施,落实政策待遇保障。落实允许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中医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中医医院薪酬制度。尊重中医药卫人才技术价值,优化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以医德、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制度革新、盘活人才存量结构,合理引导中医药人员落实多点执业政策。完善中医药人才表彰制度,优化中医人才爱岗敬业软环境,提升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创造尊重中医药人才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党在中医药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推进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完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研究提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对政策落实的指导、督促,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中医药事业投入政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灵活运用地方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中医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简化在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制造等方面的审评审批程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求,加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医保支持政策,为中医药健康发展创造政策空间。动态调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充分体现中医诊疗技术的劳务价值。巩固扩大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成效,探索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中,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等级系数,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优势。鼓励对普通门诊统筹和部分慢性病病种实行按人头付费。医保总额控制指标向中医医疗机构适当倾斜,对因重大政策调整、服务量增加等导致的医药费用增长,医保基金给予合理补偿。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机制,具有批准文号或者备案号的临床急需中药制剂,经批准后2年内在医共体内可调剂使用。适当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使用中医药治疗,合规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比例。支持保险公司、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

第三节 ?加强监督执法

加强中医药监管体系建设。依据《中医药法》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充实中医药监督执法队伍,配备专职中医药执法人员。健全与市场监管、药监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提高监督管理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广随机抽查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中医医疗“三监管”平台资源,探索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中药全链条监管,覆盖中药材种植、流通、饮片及中成药加工、药事服务等环节,提升中药审评和监管现代化水平。加大中医备案诊所和中医医疗广告监管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乱象,持续打击假借中医旗号开展非法行医和虚假违法宣传行为。强化互联网诊疗服务、医疗废物在线监管。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强化规划执行的全过程监控,将规划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转化为年度和日常工作,定期对规划关键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监督检查。卫生健康、中医药、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实施好本系统、本领域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制定完善科学的规划评估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督导检查。开展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推进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成效测评,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3020061  

ICP备案:蜀ICP备09019945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蜀ICP备09019945号-1

网站标识码:5113020061

川公安网备51130202000194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