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网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政府办文件
索引号
11511302K34765218T/2022-01340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1-29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国体彩网印发《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1-30 | 来源: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体彩网印发《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的通知

南顺府办发〔2022〕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体彩网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国体彩网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20〕59号)和《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国体彩网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南府办函〔2020〕78号)文件要求,特制定《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责按要求抓好落实。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9日

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

南充市顺庆区农业农村局

2022年1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主要成效

第二节 主要经验

第三节 面临挑战

第四节 重要机遇

第五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第四节 规划依据及范围

第三章 ?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第一节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第二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第三节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第四节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第五节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第四章 ?支持脱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第一节 下好现代农业“先手棋”

第二节 延伸初精加工“黄金链”

第三节 描绘三产融合“同心圆”

第四节 配套新型服务“连环招”

第五节 打出品牌科技“组合拳”

第六节 培育人才主体“领头雁”

第七节 牵牢集体经济“牛鼻子”

第五章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第一节 持续开展职业培训

第二节 坚决促进稳岗就业

第三节 加强就业创业扶持

第六章 ?持续改善脱贫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第一节 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不断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持续推动能源设施提档升级

第四节 深入推进通讯信息设施建设

第五节 不断强化进村物流设施建设

第六节 夯实脱贫地区农业生产基础

第七节 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七章 ?进一步提升脱贫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 持续实施教育扶持

第二节 持续完善健康扶持

第三节 持续强化文化扶持

第四节 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服务

第八章 ?深入实施生态扶持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第二节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九章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第一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第二节 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第三节 深入落实农村医疗保障待遇

第四节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第五节 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章 ?着力提升脱贫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节 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第二节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帮扶

第十一章 ?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第一节 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

第二节 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

第三节 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

第四节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98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

第二节 效益分析

第十三章 ?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节 做好领导体制衔接

第二节 做好工作体系衔接

第三节 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

第四节 做好考核机制衔接

前 ?言

贫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镣铐,脱贫攻坚是破解镣铐、补齐短板、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全党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十三五”时期,顺庆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执行脱贫攻坚程序和标准,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大力实施脱贫惠民政策,脱贫攻坚工作稳扎稳打,2014-2018年共实现了31个贫困村退出和4204户13474人脱贫的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全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获得感大幅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顺庆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的相关会议精神,为了增进全区民生福祉、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据《中共中央中国体彩网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体彩网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中国体彩网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南充市顺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结合顺庆区“十四五”期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实际需要,编制《南充市顺庆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主要阐述全区“十四五”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总体布局、重点任务、投资效益及保障措施。

规划范围为“十四五”期间全区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13个乡镇(涉农街道),其中重点包括11978名脱贫人口,189名监测人口和525名易地搬迁人口。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到2025年,规划期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顺庆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围绕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重点抓好脱贫巩固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4年,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204户13474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2593元。通过全区上下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的努力,2018年底,成功实现了31个贫困村退出、4204户13474人脱贫的目标任务,对标“一低五有”全面达标,贫困发生率降至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8985元。全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水平显著提高,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安全饮水全面保障。

聚焦发力稳定群众增收。“十三五”期间,顺庆区一方面全力抓产业增收,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35个,建成晚熟柑橘基地1.5万亩。探索建立产业园托管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资金入园、股权量化等利益联结模式,充分发挥了园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对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进行奖补,户均累计落实到户资金1.7万元用于 “三建五改”和发展到户产业。另一方面全力抓就业增收,加大对农村技术人才的培训,落实农村公益岗位700余个,全面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设立临时公益性岗位600余个。

提质升级基础配套设施。“十三五”时期,全区一方面大力实施交通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新建、硬化村社道路690公里。实现行政村道路通畅率100%。深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拓展幸福公交覆盖面,实现全区所有乡镇(涉农街道)公交全覆盖。二方面,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供水一体化”,通过集中供水、新建机井分散供水等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新建集中供水站20个,12个村实现了集中供水,60个村吃上了自来水,贫困户饮水安全全面保障。三方面,大力实施电网畅通工程。完成乡镇电网、贫困户室内线路改造升级,持续满足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用电需求,实现全区贫困村通信网络全覆盖。

均衡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全区在“十三五”时期,一是强化义务教育保障。开展教育扶贫救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2019年开始,由区财政补贴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免费午餐工程,为近8000名农村适龄儿童提供免费午餐。二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障。落实财政为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城乡医保。全面落实医疗政策,区内住院个人支付部分控制在10%以内,设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500万元,发放卫生扶贫救助基金170余万元,救助319人次;创新实施“一病一例”爱心救助模式,贫困户特殊重大疾病就医得到有效保障,探索医联体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三是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完成184户567人易地扶贫搬迁,为1719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贫困群众住房安全达标率100%。四是全力抓政策兜底。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落实“两线合一”,贫困残疾人口享受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费全覆盖。

全面保障防止致贫返贫。“十三五”时期,全区开展多轮全覆盖排查。一是2019年对全区31个贫困村和41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采集有效影像25696张,发现问题1032个,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问题559个,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问题473个,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完毕。二是2020年3月又启动了“百日攻坚”行动。组建专班,通过暗访、自查等方式全方位查找问题;7月初,再次进行了全覆盖入户走访,复核“两不愁三保障”相关问题的整改情况,确保万无一失。三是落实问题清零行动。开展问题整改清零行动,对历年巡视巡察发现、审计反馈、交叉考核反馈和自查问题开展回头看;推进扶贫领域作风整治,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突出问题开展“全覆盖”巡查督导,实现了所有问题全面清零销号。

有效提升社会帮扶成果。“十三五”时期,全区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以汇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扶贫资源为着力点,努力形成强大攻坚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2018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吸引社会投入资金共2108.5万元,帮扶实施26个项目建设;2019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共投入345.435万元、吸引社会投入资金4670.53万元,帮扶实施45个项目建设;2020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共投入161.53万元、吸引社会投入资金1000万元,帮扶实施15个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开展“扶贫日”活动,顺庆扶贫济困协会累计捐款1000余万元,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氛围日趋浓厚。积极开展消费返贫,注册“四川扶贫”公益商标企业13家,通过“消费扶贫网”认证企业6家,销售金额605万元,建设扶贫产品专区2个,专馆1个。

聚焦发力扶贫资金项目。一是落实扶贫资金。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2346.694万元,其中区本级匹配资金50570.694万元,严格按照省市要求落实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增幅要求和资金占比,严控资金报账进度,执行资金“三级”中国体彩网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二是抓实扶贫项目。规范区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2014年至2020年累计入库项目2293个,涉及资金151780万元,扎实开展扶贫资金项目清理,梳理核实项目1574个,资金80636万元,全面规范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绩效。三是做实扶贫资产。建立扶贫资产台账,制定《顺庆区扶贫资产管理实施方案》,由行业部门指导项目所辖单位确定资产权属,建立资产监管制度,明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

第二节 主要经验

“十三五”以来,顺庆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彩网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精准方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下了坚实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验。

坚持挂帅出征,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工作制度。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季度召开领导小组会,研究具体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遍访行动”,汇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坚持挂图作战,压紧压实部门责任。建立行业部门联系制度,不定期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会商,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作用,推动行业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层层挂出脱贫攻坚“作战图”,将目标细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任务落实到人。强化驻村工作队管理,以考勤结果核发下村补助,确保帮扶力量沉在一线、干在一线。

坚持奖惩结合,推动帮扶落实落地。为31个贫困村和6个插花村配齐37名第一书记、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落实帮扶干部;加强了对帮扶力量的管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落实脱贫攻坚干部激励制度,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开展扶贫领域作风治理,对扶贫领域违法违纪案件严肃查处,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绩效。加强资金保障。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要求,结合顺庆脱贫攻坚及财力的实际,优先安排和调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脱贫攻坚工作力度不减的情况下,确保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严格制度执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等要求,将资金按照审批要求,及时支付到施工单位、贫困户手中,切实减少“中间环节”。严格监督检查。区财政局牵头组织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为主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分别形成了监督检查报告,对发现问题,均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并形成了整改报告。

严格纪律作风,确保扶贫风清气正。落实扶贫领域作风治理年工作要求,出台了顺庆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体彩网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同时结合全区开展精准帮扶“大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收集对扶贫领域工作意见建议13条,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坚持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同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脱贫攻坚等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坚持“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方面,强化政策宣传。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正向宣传引导,2020年以来,在各级主流媒体刊发脱贫攻坚稿件120余篇,形成了脱贫攻坚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做好群众教育。宣传脱贫攻坚惠民利民政策,提升群众获得感;选树好身边典型脱贫榜样,大力提升群众思想素质;以文化下乡、坝坝电影、志愿帮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正反典型、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开展最美家庭、星级农户、脱贫光荣户等评选活动,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组织先进典型开展“感恩扶贫、向上向善”巡回报告会35场,原大林镇李家坝村支部书记李和林献身扶贫典型事迹被多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十三五”以来,尽管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临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全区持续稳定脱贫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仍需弥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面临诸多挑战。

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2019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需求疲弱,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需求疲弱将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减少全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降低农产品出口,冲击农村产业链;贸易摩擦态势蔓延将增加农产品出口成本和压榨农户利润。从国内环境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的企业若不能快速复苏,将减弱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也将遭遇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降低农产品竞争力,加大脱贫人口返贫风险。

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村振兴难度更大。2020 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国家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工作形势由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难度更大,这对顺庆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志智双扶”任重道远。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脱贫人口总体上自身发展能力较低,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落后于社会主流文化,在面对持续发展机会时,脱贫人口犹疑退缩和拒绝改变,从而难以稳定脱贫。二是以往的扶贫帮扶政策和大量扶贫资源无偿投入分配助长强化了部分脱贫人口等靠要及不劳而获心理,降低了主动脱贫致富意愿,部分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缺志少智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现实困难,增强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仍是全区“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之一。

部分地区基础薄弱,瓶颈制约因素突出。全区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但部分地区由于产业短板、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公共服务尚未均等化等问题,瓶颈制约因素仍然突出。部分脱贫地区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教育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尚未实现全面均等化,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产业基础水平不高,产业链现代化程度不足,配套设施总体薄弱,科学技术支撑不足;就业质量总体不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职业培训尚未系统化,就业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成;农村基础设施依旧薄弱,路网路况有待改善,饮水工程有待提升,通讯设施仍有短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全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严峻挑战。

第四节 重要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十四五”期间的政策、战略等红利将为全区带来重要机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提质升级。

扶贫政策延续保障衔接发展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思想为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扶贫政策不会“断崖式”退出,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会出台更加科学完善且符合各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扶贫政策文件、制度方案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四五”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协同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顺庆区将继续执行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展产业与就业,进一步加大社会帮扶力度。扶贫政策的延续性与连贯性能使全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在过渡期逐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充分保障。

“双循环”格局形成为衔接发展释放新红利。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的国内大循环必然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部分发展困难的企业将得以存活并逐步实现转型,甚至会涌现一些新的企业,为全区脱贫人口创造就业岗位和开辟稳定的收入来源。

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为衔接发展提供新动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推动四川从西部内陆逐步跃升为对外开放前沿,对顺庆区加快发展产生重要的正向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全省特别是成渝双城毗邻地区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将带来质的提升,将有利于全区扩大开放开发、深化交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是全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战略机遇;四川省委有关设立南充临江新区的决定,将潆溪、荆溪、搬罾、金台等8个乡镇(涉农街道)纳入了新区“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体系和“一城三区一带”空间布局,也为顺庆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全区上下必须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为衔接发展创造新源泉。乡村振兴将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产业振兴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领全区农村居民共同走向生活富裕;人才振兴能强化乡村引进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文化振兴将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扶贫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生态振兴引导群众参与生态治理、生态管护,提高脱贫人口受益水平;组织振兴能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全区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第五节 重大意义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科学编制《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有利于全面开启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水平达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对建成美丽繁荣文明和谐新顺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庆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实施“1353”发展战略,为中国体彩网: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贡献顺庆力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系列工作安排,坚持“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发展定位不动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协调全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庆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对顺庆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全面领导,立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抓住“巩固成果”这一主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区巩固脱贫全局、协调各方力量。

坚持人民中心。全区在后续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统筹“十四五”时期全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科学方法,要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全区各项工作,加强新时代巩固脱贫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区一盘棋,实现巩固脱贫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全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刻认识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坚持开放合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实现乡村振兴更是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全区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顺庆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不断完善参与机制、拓展参与领域、提高参与水平、注重参与实效,优化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区农村低收入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基本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取得重要进展,基本构建起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脱贫地区基础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脱贫地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易地扶贫搬迁户基本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初步构建起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体制。到2025年,全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区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2?南充市顺庆区“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

和全面衔接乡村振兴目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938

29800

预期性

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9.5

9

预期性

3

“两不愁三保障”巩固

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巩固率

%

-

100%

约束性

4

符合条件的致贫返贫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率

%

100

100

约束性

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98

约束性

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含职业院校)

%

85

>92

预期性

7

慢病服务签约率

%

100 

100

约束性

8

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

100

约束性

9

住房安全长效机制保障率

%

-

100

约束性

10

安全饮水保障

安全饮水巩固率

%

-

100

约束性

1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90

预期性

12

全面衔接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15.1

16.8

约束性

1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75

85

约束性

14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120

180

预期性

15

生态宜居

村庄绿化覆盖率

%

36

40

预期性

16

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

75

87

预期性

17

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

70

>90

约束性

18

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

%

100

100

预期性

19

乡风文明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98

100

预期性

20

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

%

60

70

预期性

2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65

70

预期性

22

治理有效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

53

60

预期性

23

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

%

100

100

预期性

24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

%

50

70

预期性

25

一村一法律顾问的村占比

%

100

100

预期性

26

生活富裕

农村5G网络覆盖率

%

35

>60

预期性

27

农村恩格尔系数

%

34.1

33.1

预期性

28

行政村通硬化路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29

城乡居民收入比


0.6

0.7

预期性

注:(1)全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38元,近五年平均增速约10.3%;四川省2015-2020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7、11203、12226.9、13331、14670、15929,平均增速9.23%。在全区平均增速已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前提下,保持年均9%左右增长速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00元(与国民经济规划保持一致)。

(2)全区粮食总产量测算2025年目标约为16.8万吨【与顺庆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衔接】。

(3)测算2025年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目标为16.1万人次【与顺庆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衔接】。

二、具体目标

产业发展实现全面衔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增强农户自身发展动力,完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基础上,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品牌效应,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按照产业振兴的要求,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就业帮扶质量全面提升。积极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增加公共就业服务力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引导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继续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系列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助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扶持,精准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推荐、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有效实施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扶持工作。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攀升。“十四五”全区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实现农村民生保障新突破,坚持农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健全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生活配套设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精细化管理及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保障提升乡村教师福利待遇。

政策机制衔接深入推进。全区继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和成功转换,重点做好规划衔接、政策配套、机制整合、力量调配和工作统筹,形成新的政策叠加效应。一方面,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完善提升相关扶贫政策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差别化的办法,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分类处置。

基层治理服务有效提高。一方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从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持续改善相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搬迁后续扶持继续加强。优化集中安置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精准开展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加大后续扶持项目投入,着力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补短板、基本公共服务提质等方面,谋划好实施好后续扶持项目,发展壮大区域经济。

第四节 规划依据及范围

一、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中国体彩网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体彩网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体彩网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

4.《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体彩网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6.《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国体彩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7.《中国体彩网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8.《中共四川省委中国体彩网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9.《中共四川省委中国体彩网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10.《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1.《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2.《南充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13.《南充市顺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4.其他相关规划、计划及文件。

二、规划范围

顺庆区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渔溪镇、新复乡、舞凤街道等13个乡镇(涉农街道)的脱贫人口和25个脱贫村。其中重点规划对象为11978名脱贫人口、189名返贫监测人口和525名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划时间为2021年至2025年,规划期5年。

第三章 ?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第一节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保持我区主要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息;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级和市级的各项帮扶政策,并且立足顺庆实际,延续、优化、调整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保证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脱贫攻坚期内出台的政策,中、省没有调整的,要继续抓好落实;中、省已经调整优化的,要执行到位;对顺庆区的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脱贫攻坚期间给予本区脱贫乡村的强化财政保障能力政策,维持一段时间,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衔接。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持续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对支持本区脱贫乡村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继续实施。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推动脱贫攻坚走深走实。

第二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当前,我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对监测户家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需开展定期检查、精准帮扶。建立健全顺庆区防止返贫机制,加强行业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发挥信息系统统计监测分析作用。充分发挥我区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精准分析全区13个乡镇(涉农街道)中脱贫乡村的返贫致贫原因,瞄准缺乏发展动力、思想教育力度不够、文化建设落后等重点难点问题发力,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行动态清零,坚决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县乡村三级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坚决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针对缺乏发展动力问题对应开展动员大会,激发其脱贫信心;针对思想教育力度不够问题对应开展弘扬乡风文明;针对文化建设落后问题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全区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和不定期暗访,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对监管不严的脱贫乡村全区通报批评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个人绩效管理工作。从中央、省、市、区四级财政预算、社会捐赠等资金渠道筹措,建立固定的防贫基金,完善基金使用与管理工作机制,确保防贫帮扶资金有保障。

第三节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围绕突出问题,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通过统筹整合,在全区形成“多个渠道饮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新格局,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一是落实县(市、区)责任。全面摸清顺庆区脱贫乡村全体农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逐人逐户逐项开展核查,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清单,细化实化帮扶举措;按照政策标准和实施方案,统筹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

二是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落实“六长责任制”控辍保学,确保我区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持续用好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继续坚持雨露计划、普通高中免学费、助学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等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扶贫工作,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济困助学体系,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基本医疗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通过医保资助、大病救治和慢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服务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努力通过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三级联动农房建设工作体系,充分运用“四川省房屋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和“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对“新四类”重点对象精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不定时开展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比对,定期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农房保险应用机制,围绕顺庆区13个乡镇(涉农街道)中脱贫农村房屋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力争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一系列农房保险创新项目,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巩固住房保障工作成果。同时培训一批农村工匠,让本土“建筑工匠”熟悉农房管控要求,根据我区特点进一步提升改造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十四五”期间,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工程是我区乡村振兴的重点民生工程,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以乡镇为单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对自来水厂、供水管道等设施设备进行改扩建和更换,加强农村饮水质量监测和设施完善,完善合理水价和水费收缴机制,实现农村供水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和管理提质增效。

专栏3-1??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控辍保学机制建设:投资599.5万元,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对全区持续实施“雨露计划“、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实施学费补贴和生活补助,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形成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投资6745万元,继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全区18个乡镇(街道)持续建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持续实施医保代购代缴、大病和特殊门诊报销补贴和慢性病签约服务,健全脱贫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

??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程:投资2755万元,对全区13个乡镇(涉农街道)的新“四类重点对象“开展C级危房维修加固和D级危房拆除重建工程。同时完善全区农房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保障农村基本住房安全。

??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投资6000万元,在全区13个乡镇(涉农街道)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建120千米供水管网,增大管道流量,切实提升供水能力的同时保障饮水困难行政村及困难群众喝到安全水,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第四节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计完成184户56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内,仍需聚焦全体搬迁群众,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还要切实贯彻四川省和南充市相关指示,切实抓好掉边掉角农户搬迁和帮扶工作。

坚持引导就业创业,激活内生动力。在促进就业方面,用好用活针对实现搬迁现有的180户搬迁户建立的“就业台账”信息,搞好跟踪服务,对待业的搬迁劳动力,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对接好区内外各类企业特别是产业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针对搬迁群众不同文化素质、就业技能、择业意向等,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同时提供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安置地实际制定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每年至少提供1次免费培训。

坚持扶持产业发展,筑牢增收体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推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互融互促,构建搬迁群众增收体系。继续按照既定标准对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体验式农旅产业园、优质杂柑、专业蔬菜等特色产业的搬迁群众进行补贴;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扩大规模,通过“大户带小户”,带动搬迁劳动力,实现抱团发展。

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基底。以安置社区现有基础设施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举措,补齐短板。确保所有集中安置点实现“五通五化”,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网络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坚持“四保”衔接,保障群众权益。持续做好搬迁群众低保衔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按程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及时取消,做到应保尽保。持续做好搬迁群众农保衔接工作,根据搬迁群众就业情况,引导其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持续做好搬迁群众医保衔接工作,根据最新医保政策,引导搬迁群众做好医保参保,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

坚持“三制”创新,确保和谐稳定。创新管理机制,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安置点管理,及时调处协调搬迁群众的矛盾。及时总结、推广集中安置点上好的管理经验及做法。创新扶持机制,持续跟踪关注,探索定期会诊制度,细化后续帮扶措施,因户施策,定期对搬迁群众开展“回头看”,及时解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坚持动态监测识别,重视掉边掉角问题。“十三五”期间完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是终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对象还应包括潜在的掉边掉角相对困难群众,要全面回查搬迁情况,动态监测。

专栏3-2??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就业促进:规划实施“传统小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通过建设芦溪镇传统小食品加工产业园,一是吸纳解决脱贫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二是引导全区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由个体向群体、由简单向系统的快速集聚,实现规范化、园区化、工业化、集约化发展。

第五节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明确范围、科学分类。以资金为主线,组织人员对所有扶贫项目资产进行排查梳理,对可能形成的物化资产、权益资产(含货币资产)进行实地核实,了解资产状况,完成登记造册。再按各级安排到我区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其他扶贫资金等形成的资产,根据资产属性进行科学分类。

摸清底数、确认资产。清理评估2013年以来各级安排到我区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其他扶贫资金实际到位情况,完成各年度扶贫资金到位情况统计;清理评估所有资金用于具体项目实际报账金额和项目实施的管理层级(到户、村内、乡内联村、跨乡联村、区级),完成各年度扶贫项目资金统计;逐个项目逐一实地核实评估资产情况(资产现有状况、实施地点、实施规模、资产权属、非经营性资产后续管护措施、经营性资产营运方案等情况),并做好登记工作。

界定权属、建立台账。按照扶贫项目资产的资金构成和项目实施方式确定扶贫项目资产权属,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应纳尽纳、分级分类”的原则对资产名称、类别、构建时间、数量、单位、原始价值、资金来源、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收益权人、资产处置等内容进行详细登记,形成扶贫资产台账,明确资产信息和权属。

规范监管、防控风险。逐个项目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监管主体和责任人,做好相关主体登记工作;合理评估各级各单位初定的扶贫资产运营管护方案,并分资产类型、分主体科学制定运营管护方案;逐一清理经营性扶贫资产,审核评估各单位原定的收益分配方案,并结合省级最新文件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优化方案;逐一审核评估各单位原定的资产处置方案,分资产类型、分管护主体科学优化制定扶贫资产处置制度;合理评估各类扶贫资产的风险水平,加强对扶贫资产的风险管控,逐一对经营性资产制定可执行可管控的风险防控方案。

分级公告、录入系统。坚持分级分类公告公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资金项目清理核实、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扶贫项目资产处置等情况,在扶贫项目资产所在村组、乡镇公示栏及区级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按照中省市级相关要求,按时按质将扶贫项目资产信息导入、录入管理系统。

第四章 ?支持脱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发展生产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面向“十四五”,要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深化“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产业定位,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特色”思路,分解落实“数字助农、品牌强农、绿色兴农”核心任务,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坚持以种养为基础、加工为纽带、品牌科技为支撑,专业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强化全产业链开发,挖掘农业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多重功能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整体效益,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

第一节 下好现代农业“先手棋”

扎实推进特色种养业发展。充分发挥顺庆作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重点蔬菜产业基地县”“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独特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1+3+N”农业空间布局,围绕优质粮油、商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经果、花卉林木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中草药材、畜禽水产等多个特色产业推进种养业发展壮大。加快种植养殖设施化、机械化进程,围绕种植业整地、栽种、植保、收获等环节或畜养殖业育种、饲喂、环控、疫病监测业等环节,积极引入现代化农机设施和机械装备,并将成功经验积极外推,带动周边尤其是发展能力相对薄弱的脱贫乡村种养产业发展,共谋全域现代农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势能。

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品种培优,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新,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选育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品质提升,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高效叶面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步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立可持续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贯彻“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进程,坚持品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乡村产业特色和农产品特性,进而高水平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发挥现代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聚力打造多级农业园区。按照政策集成、要素积聚、企业集中的要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围绕优质粮油、晚熟柑橘、绿色蔬菜、生态生猪等发展基础牢固、发展潜能向好的优势特色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创建一批规划编制科学、生产要素集聚、主导产业清晰、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运行机制顺畅、辐射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一业一园”格局。按照梯度推进原则,对标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分批打造市星级农业园区,同时立足各乡镇产业现状与基础条件,结合全区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按照区级农业园区建设要求,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带动农民参与,提升全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专栏4-1??现代农业发展项目

??优质粮油:打造多个粮油发展基地,重点打造12万亩国家Ⅱ级米优质稻、优质油菜、优质玉米等优质粮油产业带。

??商品蔬菜: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其中包括现代食用菌产业园5个。

??特色经果:力争特色经果种植面积达6万亩、总产量达7万吨,早中晚熟搭配,实现四季有果采、周年供应。

??花卉林木:建成特色、观赏及药用花卉林木基地2万亩。

??中药材: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5个,中药材发展面积达1万亩。

??畜禽:确保至2025年年均出栏生猪16万头以上,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供应。

??水产渔业:建成稻田生态渔业示范基地0.5万亩,发展鲈鱼养殖等。

??农业园区:打造国省级农业园区2个,分别是川渝柑橘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和渔溪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市星级农业园区8个,分别是潆溪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搬罾柠檬现代农业园区、桂花藤椒现代农业园区、双桥生猪现代农业园区、梵殿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李家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金台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共兴镇生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多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

第二节 延伸初精加工“黄金链”

以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为延伸,拉长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中国体彩网脱贫乡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中国体彩网的产业发展收益留在乡村,流入村民的“钱袋子”。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行动,加快发展在粮食蔬菜主产区、经果集中生产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围绕优质粮油、特色经果、商品蔬菜、花卉林木四大产业,重点推进“青山湖葡萄”“浅丘红猕猴桃”“蜀妙黄精茶”“半分闲蔬菜”“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产地初加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行动,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和粮食精深加工业等,建立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支持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和特色农产品(食品)加工研发行动;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大型农(林)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农产品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延长产业链、伸展致富链为目的,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农产品加工。

专栏4-2??农产品加工发展项目

??农产品初加工: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80%。

??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油、果蔬精深加工率达到20%。

??加工主体:力争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其中重点龙头企业10家。

第三节 描绘三产融合“同心圆”

深入拓展农业功能价值。坚持在以都市现代农业为统揽的总体定位下,以“农旅结合、三产融合”为抓手,贯彻“产业打底、旅游增收”思路。充分利用顺庆西河横穿的丘陵地貌特色,以及乡村生产要素、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和文化内涵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运动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等三产融合新业态。持续开展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休闲观光体验基地打造、文旅精品农业打造、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行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文旅融合新标杆、城市休闲后花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参与并分享三产融合发展收益,提高农民群众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加快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一方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找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结合点,因地制宜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订单合同、服务协作、产销联动、流转聘用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群众中国体彩网地分享到三产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着力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双方利益分配的指导与监管,推动双方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与风险,增强双方契约意识,及时化解利益矛盾,既保障农民群众充分受益,又确保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收益,持续调动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专栏4-3??三产融合发展项目

??乡村休闲旅游:计划在新复乡实施七坪寨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和搬罾桔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

第四节 配套新型服务“连环招”

提升乡村生产服务业。支持引导供销、邮政、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服务主体将服务网点向顺庆乡村延伸,重点面向脱贫乡村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病虫害防治或疫病防治、烘干收储等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不断推进集产品展示销售、物流配送、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产销精准对接。

深化乡村生活服务业。鼓励支持包括脱贫乡村在内的多元乡村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各式乡村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深化乡村电商便民服务。

第五节 打出品牌科技“组合拳”

加紧多元品牌创建进程。立足顺庆乡村主导产业、开展特色品牌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农业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用好历代名人乡贤文化、民俗休闲文化等资源,将产业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讲好顺庆故事。立足“晚熟柑橘”“雨田藤椒”“优质稻米”“天府花生”等成熟特色产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积极申创“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壮大一批星级农家乐,打造一批农旅融合产业品牌,形成地域特征鲜明、历史底蕴深厚的乡村特色产业名片,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机制,广泛利用“互联网+”平台,努力提高顺庆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景点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强农”“品牌兴村”良性循环,助力迈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稳健步伐。

完善数字科技应用推广体系。实施数字赋能建设工程,聚焦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建立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体系,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园区、智慧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升级;聚力引进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规模,采取基地直采、平台直配等方式,建立本地柑橘、枇杷、猕猴桃、藤椒、核桃、绿色蔬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化创新体系,推进现代种业转型增强发展原动力、升级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力、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新高地、新样板和新经济增长极,发挥好农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4-4??品牌创建项目

??三品一标:力争到2025年,申报认证有机农产品10个、0.2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0个、3万亩。

第六节 培育人才主体“领头雁”

培育产业发展优质人才。加强高素质农民建设力度,培育“适销对路”的专业种植养殖和加工能手、产业带头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建设。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需求,深入实施“果城工匠培养”工程,围绕棕编、制香、制笔、制琴、酿酒、古民居建造等本地具有较高技艺水准、经济开发价值、鲜明地域特征的民间传统手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广泛开展职业化教育,培育“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新农人,让职业培训教育更好地发挥“扶技、扶智、扶志”作用。造就一批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讲奉献的顺庆乡村产业发展优质人才,使人才的培育与乡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的“主力军”“领头雁”作用,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各类经营主体示范创建。实施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工程,鼓励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监测,按照“退一补一”原则,递补成长性好的重点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发展产业联盟,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充分发挥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以示范引领带动,由点到面,全面提升壮大顺庆乡村新型经营主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核动力。

专栏4-5??人才主体培育项目

??人才队伍:完成对70名新型农业经营者、返乡入乡创业者、种养加能手等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电商等内容方面的培训;完成对70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在生产养殖技术、动物防疫技能、实践操作等内容方面的实用培训;选派30名畜牧兽医方向农业科技人才到西南农大、川农大等高校培训。评选“果城工匠”10名,力争培育南充市“首席技师”2-3人,创建“果城技师工作室”1个。围绕保粮保供、特色产业,加大专项技术技能培训,预计培训350人次。对全区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技能技术培训,预计培训300人次。实施顺庆区农村工匠培训项目,分5批培养农村工匠及特色风貌工人200人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到2025年,全区新培育发展各级龙头企业15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家庭农场100家以上、专业大户500户以上

第七节 牵牢集体经济“牛鼻子”

将扶持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来思考、谋划和布局,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有效处置并村后集体资产,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宅基地改革,鼓励利用农村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不断创新和完善联结农民、共享利益模式,巩固“五金”模式;拓展“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门路。丰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积极探索以土地股份合作、生产经营合作、生态资源开发经营、联合抱团发展物业、混合所有制经营等形式,拓宽村集体增收途径。

第五章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第一节 持续开展职业培训

多角度多种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围绕精准培训对象、精准目标任务、精准工作举措、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培训针对性、促进就业创业的要求,构建以脱贫劳动力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脱贫群众劳动力素质及技能水平。开展农村职业农民培训,集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开展农村脱贫劳动力就业培训,聚焦未就业劳动力群体开展就业培训,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家政护工培训等紧缺且利于就业的工种培训。开展农业产业就业培训,结合全区农业产业特点,在“田间地头”组织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

完善培训支持体系。提高脱贫群众劳动技能。建立和完善各行业部门劳务就业培训责任机制,优化培训机构市场化竞争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化标准化制度,激发培训主体内生动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组建培训机构管理行业协会,鼓励顺庆企业、社会资本等投资发展壮大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对脱贫劳动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实现上岗即培训、培训即就业。落实激励政策。加大培训补贴,用好“以工代训”激励作用,提高各方主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对组织新招用农民工、待岗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培训补贴,给予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在培训期间生活补助。

专栏5-1??就业培训计划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针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紧缺的劳动力。“十四五”期间,每年组织1900名农民工开展劳务品牌培训。

??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强化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对脱贫家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等开展专业技能储备培训。

??职业农民培训: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户所需,组织农技专家到各乡镇农业产业园区开展培训,全区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350名以上。

??创业就业培训: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提升脱贫青年产业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每年组织300名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力争每个村有3-4名熟练掌握电商知识、具备应用技能的创业典型人才。

??劳动力培训基地:引进优质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农民讲习所等培训基地,提升培训质量。

第二节 坚决促进稳岗就业

多渠道促进就近就业。从土地政策、减税降费、房租减免、水电优惠等方面,出台和落实更加有利于推动就业扶贫车间(企业)引进和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吸纳脱贫劳动力的企业进行综合奖补,持续强化就地就近就业承载主体建设。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以猕猴桃、柑橘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全省中国体彩网: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服务园区,为在家和返乡劳动力储备充足就近就地就业岗位。推进西山风景区、西河生态乡村旅游等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引导乡村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和返乡入乡就业,培育乡村旅游创业示范基地,带着脱贫农户走休闲、舒适的度假式就业之路。

深入实施以工代赈。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继续支持全区脱贫劳动力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把搞建设、促发展与提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省级下达的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计划,对以工代赈资金和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切实做到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充分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公益性岗位摸底调查,在原有基础上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发挥资源优势,用好区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充分开发厕所管护员等公益岗位,兜底解决就业一批。建立健全规范管理工作流程,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和人员安排,明确开发、招聘、使用、管理、退出各环节责任主体。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制度潜力,精准对接、精细管理,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健全援助机制,规范政策流程,细化、实化公益性岗位,增强农户困难群众就业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搭好就业平台,持续推进劳务输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带动作用,运用“大数据+”的方式,把劳动力排查核实的情况和开发岗位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域的岗位和劳动力信息融合分析,确保脱贫劳动力与岗位进行精准匹配,缓解顺庆脱贫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充分利用劳务公司、务工带头能人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服务队+带头能人”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荐高质量就业岗位,做到专业的机构开展专业的劳务输出工作,最终实现人力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融合。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就业服务网络及常态化招聘会,利用“春风行动”、公益招聘会等专项活动,搭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实现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助推顺庆劳务输出再上新台阶。

专栏5-2??稳岗就业重大工程

就近吸收就业工程:“十四五”期间,对吸纳经顺庆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发放岗位补贴。

劳务输出工程:搭建乡级、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强化与东部优质企业对接,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预计每年至少2场。

以工代赈工程:在全区各乡镇及村落实施产业园、人居环境改善、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鼓励脱贫群众以及边缘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建设。

公益性岗位开发工程:为脱贫劳动力开发生态护林员、治安巡防员、村庄保洁员以及河道管护工等兜底性公益性岗位。

第三节 加强就业创业扶持

大力实施“归雁计划”,把做多做大创业主体作为首要任务。充分激发脱贫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采取开发式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帮扶,依托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实现勤劳致富。

加大创业孵化载体创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就业帮扶基地等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提质升级,以搬罾街道小河坝村的川渝柑橘现代种业园、顺庆区大学生创业园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制定区级返乡下乡创业园标准,建设一批“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形成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基地,为返乡脱贫青年、返乡创业群体及部分搬迁群众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要素、高聚集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专家指导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孵化器,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遴选、技术指导等服务。利用“工匠杯”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宣传塑造一批创业典型,优化创业环境,通过创业典型宣传鼓励外出发展成功人士、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自主创业。

完善创业支持体系。认真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审批工作,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及场租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渠道,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发,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和奖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和扩大扶持范围的有关政策,针对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实力、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效益等不同条件,开设创新创业孵化贷款,个体短期贷款等不同类型、不同额度的创新创业贷款业务。鼓励农技人员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带领农村脱贫劳动力创业就业。

专栏5-3??创新创业保障工程

第六章 ?持续改善脱贫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第一节 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加强脱贫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建设两个重点,加快构建全区畅通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紧密围绕全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规划,积极协同配合市级推进二绕、南潼、南仪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畅通并优化与周边经济区联通水平。积极推进国省干道提质工程。打通瓶颈路断头路,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重点实施S101顺庆区段改建工程约15公里,提高全区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不断提升路网运行效率,加快推进S207线顺庆段(潆马路)大修工程约31公里,促进城市内外路网衔接,构建更加畅通快捷的中心城区交通网络。持续推进县乡道升级改造与产业路、旅游路建设,着力提升乡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能力以及乡村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对外连通效率,增强路网通行能力。加速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农村道路路网。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安全通行条件有效提高。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改造工程。围绕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大进村道路加宽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安保工程实施力度,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实施“路长制”工作,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城市公交向乡镇、村社延伸,在不断完善道路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提高农村公路整体服务功能。

专栏6-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项目

(一)国省道建设

??国省道改造:在顺庆区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对省道S101顺庆区段15km实施升级改造,改造里程46公里。

(二)县乡道建设

??县乡道改造:在顺庆芦溪镇、渔溪镇等开展县乡道改造工程,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对系列低等级县乡道实施升级改造约20公里。

(三)农村公路建设

??村组路建设:在顺庆区开展通组公路建设,新(改)建通组路约250公里,对达到设计年限且路面技术状况较差的村道公路实施改造。

??农村公路安防工程:规划投资5000万元,在顺庆区各相关乡镇开展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完成辖区农村公路波形护栏、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167公里。

??产业路:在顺庆芦溪镇、搬罾街道、金台镇开展产业路建设,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新建一条全长约13.5公里,双向两车道,沥青砼路面的公路。

第二节 不断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优化脱贫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紧盯中小型水库这一突破口,围绕农田水利、民生水利等重点水利设施项目,提高水利设施对脱贫地区发展的保障能力。持续推进中小型水库建设,重点推进永丰水库续建工程,实现建成一座集农业灌溉、城乡供水、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型水库。因地制宜开展顺庆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灌溉保障水平。持续强化抗旱防洪减灾能力,大力实施防洪工程,加快嘉陵江、西河、芦溪河、潆溪河等主要干流堤防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水库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完善重要场镇、聚居点的排洪排涝设施,持续构建形成20年一遇防洪安全圈,全面建成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防洪安全体系。以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河(湖)长制等信息化项目为抓手,推进水利信息化提档升级,力争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工程管理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专栏6-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项目

??中型水库:在顺庆区芦溪、金台、双桥、搬罾开展永丰水库续建工程,总库容1594万立方米,改善灌面5.3万亩,农村供水人口3.6万人;建设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洞和供水管道等。

??中小河流治理:开展嘉陵江干流石狗坝防洪堤工程,新建防洪堤建设5.725公里;开展嘉陵江干流黄伞坝防洪堤工程和嘉陵江干流元坝子防洪堤工程,新建防洪堤建设约9.1km;开展潆溪河共兴镇、杨家桥段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6km,新建堤防3.6km,护岸0.5公里,清淤6km;开展双桥镇芦溪河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2.57km,新建堤防0.67km,护岸0.85km,清淤2.57km;开展猫儿沟芦溪河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2.65km,新建堤防0.54km,护岸2.11km,清淤2.65km。

??山洪沟治理工程:规划投资2000万元,在顺庆区开展秦家沟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堤防1.5公里,生态护岸4.6km,清淤疏浚4.75公里。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顺庆区开展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治病险水库14座。

??城镇供排水工程:在顺庆区李家镇开展李家自来水厂改造工程,对李家镇自来水水厂制水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开展芦溪-辉景供水管网工程,新建芦溪场镇至李家镇、辉景场镇供水管网7km;开展芦溪场镇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改造供水主管网6km;开展李家场镇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改造供水主管网9km;开展桂花水库至李家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管网约8km;在顺庆双桥镇、李家镇新建永丰自来水厂1座,新(改)建管网约20km。

第三节 持续推动能源设施提档升级

持续推动脱贫地区能源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脱贫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力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油气管网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扩大电网规模,优化供电配置,构建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络,推进输变电站建设,促进输变电站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解决农村配电网薄弱问题,缩短供电半径,进一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以电代薪”。提高城市及近郊乡镇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支持规模养殖区发展大中型沼气池。因地制宜选择公共照明系统,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太阳能照明,在村庄主要街道、巷道设置公共照明设施,对村委会、学校、村级幼儿园、集散广场、旅游景点等进行功能性照明亮化,建立健全可持续公共照明管护机制。

专栏6-3??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项目

??天然气建设:在顺庆区开展李家至辉景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新建主管网6公里,支管网10公里。开展李家至桂花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新建主管网5公里,支管网10公里。开展搬罾、金台、共兴、芦溪、双桥、李家、渔溪等中心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新建主管网30公里,支管网50公里。开展燃气进乡村入户工程,修建覆盖顺庆区全部乡村的天然气管网,覆盖居民用户20万,新建支线管网100公里。

第四节 深入推进通讯信息设施建设

加强脱贫地区通讯信息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加快“互联网+”发展,应用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实现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全覆盖、一网通,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统筹优化宽带信息网络布局,完善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大力实施互联网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光纤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有线、无线、卫星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4G网络深度覆盖、5G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强现代化智慧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通信网络覆盖与速率水平,提升网络质量,持续完善乡村通信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医疗、教育、社保、就业、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数字顺庆”。

专栏6-4??信息设施建设重要项目

??信息通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5G基站建设项目,在顺庆农村区域建设700M 5G基站25座。

第五节 不断强化进村物流设施建设

不断强化脱贫地区进村物流设施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以信息共享、多网融合为抓手,推动城乡配送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造市辖区、李家镇一南一北两大物流集散地,加强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的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农校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持续加强货运站(物流园区)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站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并配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鼓励邮政、电商等企业入驻乡镇运输服务站,推动依托便利店、智能快递寄存柜建设,逐步完善村级物流服务网点及县乡村物流网络节点,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支持企业开通“交邮、交快”合作精品线路,协同开展集中共配、共享物流,不断拓展农村物流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

第六节 夯实脱贫地区农业生产基础

夯实脱贫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科学编制并有效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持续打造田间基础设施工程、地力建设工程、科技工程等,在“十四五”期间新建(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65万亩。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农机示范乡镇建设工程,积极引进推广大型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并建立一批以职业农民为主的具备相应知识储备、专业技术性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力争到2025年打造出5个机械化产业示范园。加强“路网”建设,整治农村机耕道,完善田间道路及其配套设施,与通乡、通村道路形成田间路网,显著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专栏6-5??农业设施建设重要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顺庆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全区范围内,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及现有基础设施情况,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65万亩。

??生产便道:在顺庆区开展生产便道建设项目,在全区范围内,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及现有基础设施情况,新建和整治生产便道25km。

??机耕道:在顺庆区开展机耕道建设项目,在全区范围内,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及现有基础设施情况,新建和整治机耕道路25km。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在顺庆区渔溪镇、芦溪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四大工程布置,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土地增减挂钩:在顺庆区开展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在项目区范围内根据农户意愿对破旧、闲置农房进行拆除复垦并修建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节约的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农村发展建设,计划拆除复垦农房面积4260亩。

第七节 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强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按照《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5年)》,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全面推进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回收利用水平。根据垃圾量和服务区域科学配备分类收运设施,适时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纳入城镇分类收运体系。抓好改厕规范升级与后续管护。建立完善农村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成立农村厕所管护服务站,做好设施维护和故障维修。加强教育和引导,培育和提升公众的厕所文明意识。优先建设提升一批符合标准、规范合格的农村户厕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多措并举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优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推进村庄绿化,根据区位特点、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等,充分利用村边荒山、荒地、荒滩和环村路,因村而宜,大力实施环村林建设。推进村庄美化,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整治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推进村庄亮化,在主要村道两侧,文化广场、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科学设置照明设施点位,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通过政策指引与风貌补贴(主要针对悬山坡屋顶)对新建农村住房实施风貌引导,保留地方文化特色和建造工艺,打造提升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乡村风貌,相对统一区域风貌,因地制宜,形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相映成趣”的现代新农村。着力打造四方寨、七坪寨、天生桥、元宝山等4个西河沿线乡村农旅精品村;打造青山湖、小河坝、南田寺、插旗山、兴阳山、龙南山、油竹山、双庙子、鱼池寺、板凳垭、五洞桥等11个示范村,并将沿线村庄连片打造形成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培育集凤寺、渔溪桥、桂花湖、崇仙境、龙岭村等5个特色村。

专栏6-6??人居环境整治重要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顺庆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提高农村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和治理率,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到现象。同时,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整治项目,配套垃圾收转运、收集处理设施等,完善垃圾收集处理转运集中处理系统,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厕所改造:在顺庆区实施“厕所革命”,新(改)建户厕1.2038万户,同时在全区乡镇新建农村公厕40座,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在顺庆区开展农房风貌打造工程,打造提升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乡村风貌,涉及农户300户。

??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在顺庆区相关乡镇开展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入户路332.78公里,安装路灯1.2498万盏,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七章 ?进一步提升脱贫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四个不摘”,加大对全区脱贫乡村财力支持,实施精准教育扶持,改善脱贫乡村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实施文化专项扶持,稳定落实社会救助,统筹推进脱贫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脱贫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第一节 持续实施教育扶持

全力改善脱贫乡村办学条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公办幼儿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推进我区脱贫乡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增强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口帮扶。加快脱贫乡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增加我区学前教育普惠资源。采用“老园带新园”的办法,安排资深教育专家参与新增公办园的发展建设,壮大学前教育力量。在现阶段已经实现一乡镇一幼儿园的基础上,我区将组建学前教育联盟,以优质园带动薄弱园,在教育教学共研、教学资源共享、挂牌督导共建等方面共同发展。通过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园、合作办园、结对帮扶等形式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辐射力。到2025年,顺庆区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园10所以上,新增公办学位三千余个,吸引全国知名幼教园所落户顺庆,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社会认可度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通过督导评估国家认定。加强脱贫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脱贫乡村每一所学校。加大对脱贫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支持力度,实施芦溪小学等33所学校实施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避免脱贫乡村学生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套完善农村学校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和设备设施等,逐渐化解“大班额”“大通铺”“小食堂”等突出矛盾,满足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需要。推动高中教育示范提质发展,加快推进脱贫乡村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工程、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完善脱贫乡村高中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融通协调发展,保持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促进脱贫乡村学生普职融通。推动脱贫乡村特殊教育统筹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提升工程,强化名师培养和特殊教育后备队伍储备。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优化脱贫乡村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开发英语、数学和音、体、美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以顺庆区为中心、以乡镇学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直播数字互动学校,补齐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持续提升脱贫乡村师资力量。加大以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为重点的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加强乡村教师全科化、本土化培养和精准化培训,持续推动我区脱贫乡村“特岗计划”、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实施、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定向师范生培养、教师专项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做好强弱学校对口支援,支持、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帮扶中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继续做好“学前学会普通话”全面实施工作;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兑现乡村教师关爱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补助标准,并依据所在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和从教年限,实行差别化补助。加强农村教师住房保障,对在学校所在乡镇没有自住房,且未能入住周转宿舍的农村教师给予租房补贴。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基础上,职称(职务)评聘适度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完善教育奖励制度。进一步细化教育质量目标任务,充分运用好教育奖励基金。完善教师荣誉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城乡教师颁发教师荣誉特别证书。利用每年教师节,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师尊严。

加大脱贫乡村教育财政投入。建立“五位一体”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以政府资金为主、社会捐助资金为辅的“助、补、免、贷、奖”贫困资助体系,保障每一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实现“零辍学”。全面落实脱贫、低保、残疾、特困救助(含孤儿)等在籍在库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受理和贷后管理工作,规范落实学费补偿政策。在保持现有教育财政投入标准不降的基础上,按照“哪里不够补哪里”的原则,加大对脱贫乡村教育财政的精准化投入,加大对困难地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利用教育财政增量缩小全区地方之间生均教育投入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采取“1+1”、“1+N”的方式,全面实施优质学校帮扶乡镇薄弱学校,实施“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农村教师待遇保障”三大计划。继续做好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农村教师免费乘坐公交车“两免”民生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免费午餐项目,切实做好脱贫乡村学生基本营养保障;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免费乘坐公交车工程,为农村教师出行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把“两免工程”做成党和政府的民生、民心、德政工程。

强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稳步提升普通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脱贫家庭职业院校学生的比例,助力实现稳定长效脱贫。加强脱贫乡村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新需求,优化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对农村“两后生”进行技能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由30所调整到26所,并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推进职业教育品牌创建,以“1+X”证书为指导,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职教院校专业建设,推进省、市示范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健全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继续开展职教帮扶工作,为脱贫乡村、脱贫人口提供技能培养培训、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等服务,扩充脱贫人口就业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专栏7-1??教育事业发展项目

??教育资助体系:计划资金27249.7万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住宿、生活等方面构建覆盖全区21.887万人次包含学前、义务、高中、中高职、大学等阶段的教育资助体系,做到应助尽助;计划资金7500万元,继续实施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免费午餐项目。

??学前教育:投资22150万元,新建文昌幼儿园、大祥幼儿园、文渊幼儿园、西山幼儿园、华泰幼儿园、高新区幼儿园、华凤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改造升级潆溪幼儿园、大北街小学附属幼儿园、实验小学附属幼儿、舞凤二小附属幼儿园、永丰小学附属幼儿园、芦溪镇小学附属幼儿园、李家镇小学附属幼儿园、渔溪镇小学附属幼儿园、顺河小学附属幼儿园、新复乡小学附属幼儿园等10所幼儿园校舍及附属设施,以满足辖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小学教育:投资47455万元,新建顺庆区临江小学、顺庆区潆华小学等2所完全小学,扩建南充市西华师大凤鸣校区、南充市涪江路小学清泉校区、顺庆区舞凤一小等3所小学,维修改造西河路小学、延安路小学、西山外国语学校、舞凤二小、吉庆巷小学、新建三小、川矿学校、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双桥镇小学、仪凤街小学、永丰小学、同仁小学、龙桂小学、鱼龙小学、五星教育集团、金台镇小学、共兴镇小学、梵殿小学、李家镇小学等19所学校校舍、运动场等。

??初中教育:投资56900万元,新建将军学校、顺兴学校等2所中学,扩建南充市五星中学、顺庆区华凤学校等2所中学,维修改造南充市第五中学城南校区、南充市第七中学、顺庆区李家初级中学、顺庆区搬罾初级中学、芦溪中学5所中学校舍、运动场等。

??高中教育:投资8850万元,改扩建南充市西华师大附中,优化升级南充市建华中学、南充九中、南充六中等3所高中学校。

??师资队伍:计划资金1000万元,推进城乡联盟学校之间教师互派、联合教研、远程课堂、资源共享等,选派部分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选派部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基层锻炼(支教),开展新一轮农村教师基本功能力提升项目(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普通话等),实施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组织校级干部到国内著名高校参加高级研修,实现全区5000人次教师培训提升。


第二节 持续完善健康扶持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保障乡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为核心,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力夯实基层卫生基础。加强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农村医疗设备,配强基层卫生人员,乡镇卫生院不少于2名全科医生。对于村卫生室,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据实调整,原则上1个建制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建制乡镇卫生院和分院所在地行政村可不设置村卫生室。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办好1个村卫生室,保证群众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减少。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三不变、四统一、二下沉、两愿意、一提高”要求,全面实施医共体建设,提高脱贫乡村综合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活动,加大乡村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完善农村地区卫生人才供应体系。加快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统筹做好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供应配送管理工作。全面实施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程,重点补齐县、乡两级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短板。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脱贫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实际为我区村卫生室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落实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责任,强化属地管理,建立联合违约惩戒机制。积极支持引导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参加转岗培训,注册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继续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落实基层卫生人才招聘政策,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招聘中级职称或者硕士以上人员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在脱贫乡村全面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继续推进基层卫生职称改革,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可放宽学历等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执业医师晋升为副高级技术职称,应当有累计一年以上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经历。各类培训项目优先满足脱贫乡村需求,培训计划单列下达,培训对象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招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结合我区实际,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

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大脱贫乡村县级医院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力度,推动中国体彩网优质医疗资源向脱贫乡村倾斜,巩固县、乡、村三级远程诊疗服务体系管理应用。脱贫乡村县域医共体或医联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积极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强我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加强儿童保健人员和新生儿科医师培训。持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针对性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高县级医院平战转换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区医院疾病救治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条件。

促进中医药服务优化发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到2025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着力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按照“定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脱贫乡村县域医疗机构针对所有30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基础上,优先深化对四种重点慢病(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和肺结核)的签约管理,逐步向常见慢病和多发慢病延伸。强化基层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构建“防治结合、上下联动、中西并重、多元发展、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1位医生+1位护士+1位公卫人员”为核心组成“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会同医共体专家在开展免费服务包的前提下探索实施付费家庭医生服务包。完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在有效防范制度风险的前提下,将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象调整为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康帮扶措施,大病专项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措施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落实,加强农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和救治保障,做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医疗照护、0-3岁婴幼儿托育指导和妇女儿童保健服务,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健康预防政策。加强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人群常态化健康帮扶落实情况监测。在脱贫乡村继续实施农村妇女免费“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增强妇幼健康服务水平。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持续推进脱贫乡村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继续实施0—12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助器具服务。

专栏7-2??健康事业发展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2000万元,改扩建顺庆区疾控中心,收储毗邻闲置用房建设业务用房及预防性健康体检中心等,总建筑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开展顺庆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建设项目,建设业务用房1.56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等,新增医疗床位200张。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投资53000万元,改扩建仪凤街顺庆区人民医院,新建约4.56万平方米的门诊住院综合楼及附属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采购,减轻全区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投资48000万元,建设南充市第四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建筑总面积5.5万余平方米,新建住院综合大楼、独立传染病区及配套附属设施等,新增医疗床位1000张。

??中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投资25.6亿万元,实施南充市中医医院临江医养院区建设项目,新增医疗床位1180张,康养床位500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投资500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为基层医疗机构购买一批急需医疗设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投资5000万元,实施顺庆区健康乡村建设项目,对应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标提等建设,在居民集中连片区提升改造一批村卫生室;投资2亿余元,改建北城、华凤、西山、舞凤、中城、荆溪和搬罾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李家和芦溪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实施双桥镇卫生院、新复乡卫生院康复服务建设项目。

第三节 持续强化文化扶持

完善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脱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消除盲点、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脱贫乡村阅报栏、农村广播等公共文化宣传设施。为县级公共文化机构配备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服务的流动文化服务车,使其具备经常性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的条件。逐步升级脱贫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及各级子平台建设,实现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综合管理和“一站式”提供。提档升级脱贫乡村应急广播体系,启动区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建成贯通省、市、区、乡、村5级应急广播体系网络;持续做好农村IP广播四期、五期67个村IP广播建设;继续做好电视信号覆盖工作;科学规划布置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建设,落实运维资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众收看收听电视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有条件的村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促进脱贫群众强身健体。

丰富多彩脱贫乡村文化生活。持续放大文化惠民工程效应,实施顺庆“百千万行动计划”。组织公益演出、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每年送演出100场、送图书5000册,每个村每月放映1场公益电影,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 滋养脱贫群众心灵。加大对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倾斜力度,增加面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困难家庭等群体的免费或低票价电影和演出的供应量。组织区图书馆积极开展送图书下乡、“万卷南充·书香顺庆”、全民阅读暨“绿书签行动”等文化惠民活动,迎新春送书下乡活动,将一批宣传普及科学文明、弘扬新时代精神的书籍分别赠送给脱贫乡村;在农村组织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播放积极正能量的影视作品,丰富脱贫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帮助脱贫乡村农户使用“学习强国”“微博”“快手”“抖音”等线上平台,让农技人员通过线上培训、线上解答、线上授课的方式为脱贫乡村群众答疑解惑;针对典型案例在基层公开举行“流动法庭”,送法律下乡,在脱贫乡村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和规范脱贫群众法治素养、法治意识;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脱贫群众输出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观念,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村落文化、家庭文化等建设,鼓励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脱贫乡村脱贫增收。在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脱贫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事业,鼓励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和产品生产销售,充分借力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传统和新型扩散渠道,拓宽脱贫乡村农户增收渠道;根据地区特色资源,走文旅扶贫新路线,依托我区丰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脱贫乡村就业的乡村特色文旅业态,促进周边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和致富增收。

专栏7-3??文化事业发展项目

??文化保护工程:投资4000万元,在全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投资420万元,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民族传统手工艺基地、民族文化陈列室,组织民族文化表演队。

??文体设施建设工程:投资600万元,完成李家、芦溪、新复、共兴、双桥、金台、渔溪等7乡镇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投资100万元,建设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第四节 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服务

切实加强脱贫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建设和完善全区脱贫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引导管理服务向脱贫乡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八章 ?深入实施生态扶持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加大生态建设扶持力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加强顺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抓好造林绿化工作,积极扩大造林绿化规模,加大造林绿化投入,加强生态走廊、绿化新村打造,加强城乡周边裸露山体、废弃矿山、污染土地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同时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营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有效推动生态建设扶持惠民。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持续向顺庆区脱贫地区倾斜,促进生态建设扶持项目优先支持有需求的脱贫地区,合理安排给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提升脱贫群众受益水平,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巩固脱贫成果双赢。

持续增设生态公益性岗位。进一步整合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加大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增设力度,让有劳动力的脱贫群众参与生态管理工作,围绕生态护林员日常巡护工作要求及安全防护、森林火灾、森林抚育等重点,加强生态护林员业务能力培训,提升生态护林员履职能力。

健全环境治理基础能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结果部门衔接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统一实行生态环境执法,分级推进生态环保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环境安全监管体系、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突发环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建立绿色环保基金,支持发行绿色债券,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专栏8-1??生态保护与修复重要项目

??生态修复:规划投资20万元,在顺庆区实施渔业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宣传牌3个,保护区界碑6个,界桩20个,开展宣传活动不少于3次,印发宣传资料不少于3000份。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应。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投资1.5亿元,在顺庆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全区40个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治理农田面积2万亩,实施农药减量、化肥零增长等。

??水源地保护:规划投资500万元,积极实施水源地保护项目,在顺庆区渔溪镇、李家镇建设嘉陵江凤山水厂、桂花湖水厂水质自动监测站及配套设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投资780.2万元,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顺庆区搬罾、荆溪街道构建禁捕管理长效机制,购置执法装备一批,安装监控系统一套,建立协管队伍一支,开展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放流苗种300万尾以上。

第二节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切实发挥林业产业扶持功能。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以提升林业可持续扶持能力为核心,拓展林业帮扶空间,大力推进顺庆区特色产业对脱贫地区群众的后续带动作用,统筹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加强林业产业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合理规划特色林业产业,充分挖掘林地资源,开展林下种养殖业,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激发周边群众创业活力,吸纳脱贫群众就业,带动脱贫群众获得持续稳定收入。

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严格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按照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的标准及程序,确保每年的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户,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不断巩固林业生态扶贫成果。抓好民生工程,不断推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巩固顺庆区历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及时、足额兑付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促进群众增收。不断抓好集体公益林管护,积极兑付补偿资金,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实施全区生态环境网格化监测监控,推进环境保护督察。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体系,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考核评估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落实在职党政主要负责人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估制度,建立干部生态文明履职评价体系。

第九章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在顺庆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实施分层分类救助措施,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不断健全特殊人群关爱体系,着力提升内生动力,实现比对常态化、监测动态化和帮扶精准化,切实提升农村低收入人群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全面落实精准识别。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负债及劳动能力等方面确定农村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调查、核实、确认、建档,确保帮扶对象识别精准。通过跨部门、跨区县信息比对,完成对申请相关困难补助的群众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精准核对,做到方案细化、措施明确、人员落实。

深入推进动态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

充分发挥联动预警。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建立完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推进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共享,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横向与公安(户籍、车辆)、住建、公积金、社保、税务、工商、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纵向与省市核对中心、周边区域的核对机构上下贯通、业务协同,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加强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大数据的比对,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及时启动低保、教育、医疗、住房、急重病灾等系列保障救助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平稳度过困难期,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

持续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定期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核查工作,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依据,为有效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信息基础。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统计等部门和单位,在分别规范完善各自工作对象信息台账的基础上,做好信息衔接对接工作,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进入和退出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动态识别和管理,确保工作对象达到相关标准。

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定期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督查,将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绩效考核范围,将责任由上至下层层落实,对在动态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违规操作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

第二节 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措施。健全精准化对象认定和主动发现机制,加强以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救助对象的精准救助。加快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以现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逐步完善涵盖低保、特困供养、低收入家庭的多层次救助体系。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分层分类应救尽救。畅通有需要救助者的申请与投诉渠道,完善救助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救灾、法律等)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工作制度,完善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加快制度健全、统筹联动、社会参与、数据共享,形成综合救助新格局。一是持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低保对象,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细化审核审批各环节岗位责任,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农村低保救助公平、公正;科学动态调整农村低保标准,确保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不断健全顺庆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低保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有效衔接,鼓励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与就业,依靠自身努力致富增收,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帮助低保对象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并健全低保渐退机制。二是不断提升临时救助水平。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保障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加强急难救助对象发现认定、快速响应。三是更加健全特困供养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特困人员在自愿基础上实行集中供养。适时调整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 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水平。

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会救助力度,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社会救助水平。建立健全缓解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的高质量兜底保障体系,探索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问题的兜底政策措施;适当提高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扩大低收入边缘群体覆盖面,提升救助水平;推进特困救助,提高供养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不断提高乡村持卡覆盖率。二是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深入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精神,强化政策业务培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窗口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

继续保障社会救助投入。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探索政府救助资源与民间慈善资源相结合的新路,以公共资源支持社区慈善组织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以慈善资源壮大政府救助工作的保障能力。

专栏9-1??社会保障救助

??特困供养:计划资金10038.6万元,对全区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农村特困人员每人每月507元。

??临时救助:计划资金1820万元,构建覆盖全区22500人次的临时救助体系。

??最低生活保障:计划资金21500万元,构建覆盖全区152235人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第三节 深入落实农村医疗保障待遇

完善困难群众待遇保障政策。一是优化调整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统筹完善居民医保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给予定额资助;对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在过渡期内给予定额资助,资助标准由当地医保部门根据当年基本医保个人缴费标准、医疗救助筹资等情况确定。二是分类调整医疗保障扶贫倾斜政策。坚持基本标准,综合发挥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基本医保实施公平普惠保障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取消基本医保倾斜支付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对不属于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的脱贫人口,取消脱贫攻坚期内超常规措施安排,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三是坚决治理医保扶贫领域过度保障政策。落实待遇清单制要求,严格决策权限,地方不得自行设立超出基本制度框架范围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不得根据职业、年龄、身份等自行新出台特殊待遇政策,不得在基本制度框架之外新设制度。现有的其他形式制度安排要逐步清理过渡到基本制度框架中,同中省市政策衔接。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内政策统一、待遇普惠,确保政策有效衔接、待遇平稳过渡、制度可持续。

深入落实农村医保待遇水平。一是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应保尽保。落实参保动员主体责任,重点做好参保动员工作。县乡两级医疗保障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沟通,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交换和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确保纳入资助参保范围且核准身份信息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实现稳定就业的脱贫人口,引导其依法依规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跨区域参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非因个人原因停保断保的,原则上不设待遇享受等待期,确保待遇接续享受。二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住院待遇保障水平,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总体稳定在70%左右。强化居民医保门诊共济保障,补齐门诊保障短板,规范门诊慢特病保障政策,优化高血压、糖尿病(简称“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推进谈判药品落地,确保“两病”患者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全覆盖,切实降低“两病”并发症、合并症风险。三是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巩固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大病保险起付线统一至各统筹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提高到60%,取消封顶线。在全面落实大病保险普惠待遇政策基础上,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继续执行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倾斜保障政策。四是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完善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明确救助费用范围,严格执行基本医保“三个目录”规定,合理确定救助水平和年度救助限额,按规定做好分类救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原则上全面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比例进行救助,其中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救助,对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按不低于70%进行救助。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统筹加大门诊慢特病救助保障,门诊和住院救助共用年度救助限额。救助对象经三重制度支付后,对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仍超过当地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线的部分,给予倾斜救助,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倾斜救助年度限额由区级以上医疗保障部门确定。五是强化综合保障能力。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进一步扩大救治病种范围,降低困难大病患者负担。

着力提升基层医保经办服务。按照中央、国务院《中国体彩网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构建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服务下沉,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要求,加强全区基层医保服务平台建设,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医保经办窗口,构建完善区、乡、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增强基层经办机构服务承载能力,加强医保政策宣传,提升医保经办服务形象。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公布全区政务服务事项下沉乡镇、村(社区)清单,将医保经办服务纳入乡镇(街道)属地责任,持续推进“村医保通”建设,努力建设人民群众身边医保。加强基层医保经办服务队伍建设,打造与新时代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队伍,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第四节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深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一个多方社会主体参与,由福利性、社会保险性、社会性及商业性养老保障“四支柱”构成,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持续做好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公办养老院改造提升,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实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研究制定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措施,持续完善乡村地区养老物质与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和丰富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慰藉,为农村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服务。

更加完善儿童关爱体系。加强对孤儿兜底保障工作,强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服务保障,提升儿童关爱救助保护能力,增强儿童福利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基层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对孤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予以全额资助,并享受相应的医疗救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助学金、实施孤儿医疗康复项目;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础信息进行查验、同步安排,并开展动态调整。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合力监护?相伴成长”“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等儿童关爱行动,继续抓好婴幼儿托育服务试点、“百镇千村?助爱牵手”等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确保项目效果。进一步强化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信息采集工作,继续实施人员实名制管理;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配齐配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开展儿童工作业务骨干培训,力争覆盖率达到100%。强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推动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促进留守儿童与在外家长情感交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网,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权益保护工作。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脱贫村的“儿童之家(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并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快推进儿童福利机构、特教学校康复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康复定点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面,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持续提升残疾人关爱水平。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完善残疾人设施建设,建立残疾人办证补贴制度,推广第三代《残疾人证》办理。将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乡镇、村(社区)积极开展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加快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建立托养机构运营补贴制度和机构管理制度。着力增强全区失能照护机构对残疾人的照护服务能力,为低收入家庭16周岁以上、未纳入特困供养的重度残疾人提供社会化照护服务。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进一步提高残疾青年受教育水平,完善对低收入残疾学生救助机制,保障其受教育权。加强低收入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优先扶持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加大对吸纳残疾人较多的农村助残扶贫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助残扶贫平台的扶持力度,激励扶持社会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辅助性就业机构帮扶就业,支持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协商工作机制,加强与工、青、妇等群团和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协作,严厉打击侵犯残疾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机制,为低收入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司法保障服务。

加强后续服务跟踪管理。对留守老人、儿童等关爱服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生活有人保障,弱者有人照料,提升关爱服务质量。对于分散供养人员、困难居家老人、受疫情影响无人照料儿童和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等群体,地方政府要给予重点关注,提供相应照料帮扶,并实施定期探访和委托照料制度。

专栏9-2??特殊人群关爱

??农村养老保障:计划资金60万元,完成原梵殿、李家、龙桂、芦溪、新复、同仁等6家农村敬老院消防喷淋改造工程。计划资金316万元,实施潆华路社区和西湖街社区养老综合体建设项目。

??未成年关爱:计划资金85.14万元,对顺庆户籍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补助,保障标准每人每月900元;计划资金167.4万元,对顺庆户籍的孤儿发放生活补助金,保障标准每人每月900元;计划资金1000万元,新建一所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残疾人关爱:计划资金7940万元,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工作,持续推进全区残疾人康养、残疾人康复及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为符合条件的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

第五节 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

完善落实兜底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生活救助等,实施综合性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坚决筑牢兜底防线。着眼于解决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拉高预期,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兜底保障机制。将丧失劳动能力人口作为兜底保障的重中之重,整合民政资源增强兜底合力,加大民政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抓紧抓实挂牌督战。

第十章 ?着力提升脱贫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十四五”时期,顺庆区将继续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在全区集中支持打造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节 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为严格落实中央“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做好顺庆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选出李家镇草坝场村、金环井村,双桥镇龙归寺村、共兴镇灵潼山村、华凤街道元宝山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做好村级建制调整的“后半篇”文章。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发展。各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要突出高标准、高要求,科学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庄规划等发展规划,推进目标任务清单化、具体化、项目化;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全面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产业优先,融合发展。各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要一体推进农业园区、美丽村庄、乡村旅游示范,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农旅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全面发展。各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要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充分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各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持续强化村庄清洁绿化行动,积极创建省市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家园。

计划到 2025 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重点帮扶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具备向全面振兴迈进的基础条件。

专栏10-1??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序号

县(区)

总户数

总人数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低收入人口比例

(%)

村类型

1

顺庆区

李家镇

草坝场村

804

2505

20100

17

脱贫村

2

顺庆区

双桥镇

龙归寺村

614

2315

20850

9.67

脱贫村

3

顺庆区

李家镇

金环井村

685

2658

21035

8.4

脱贫村

4

顺庆区

共兴镇

灵潼山村

1181

3403

21063

8.37

掉边掉角边缘村

5

顺庆区

华凤街道

元宝山村

986

2867

21080

5.8

掉边掉角边缘村

第二节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帮扶

继续做好顺庆社会帮扶协调服务工作,按照均衡搭配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引导顺庆受帮扶的各乡村不断强化自力更生意识,完善沟通协作机制,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同心同向同力,不折不扣将中、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强化民营企业帮扶作用。围绕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各项要求,全面在顺庆推开“百企帮百村”工程。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开展好结对帮扶、产业融资、人才培养等帮扶服务,引导和组织以企业帮扶为主导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脱贫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工作。构建村企信息共享互动平台,推动民营企业与乡村在平台上信息共享、相互筛选,提高匹配效率,实现民营企业与乡村地区信息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帮扶针对性,促进脱贫群众就业,发挥民营企业在顺庆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加大社会帮扶支持力度。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巩固的协调服务机制,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继续从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事业,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巩固脱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并从区级层面予以指导。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力度,支持社会组织通过公开竞争等方式,积极参加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帮扶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帮扶资源动员、资源配置使用、绩效论证评估等工作,支持其承担帮扶项目实施。扩大社会组织参与范围与数量,积极培育相关社会组织,树立明确帮扶宗旨,尤其是增加巩固脱贫攻坚工成果作中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的数量。以“扶贫日”为契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系列活动。在每年定期举办专题活动,利用顺庆广播电台等媒介,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是构建帮扶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脱贫巩固志愿者行动,充分发挥顺庆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的作用。

第十一章 ?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第一节 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

积极响应中、省、市中国体彩网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根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需要和本级财力状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衔接资金,保持过渡期内投入力度总体稳定。继续积极对上争取中省及市级转移支付资金,合理安排本级财政投入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时调整财政支持重点,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乡村振兴示范村倾斜,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发展能力。严格按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资金用途、资金分配、资金使用及资金监管的要求,用活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财政支持力度、结构等有效衔接。

第二节 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

健全适合顺庆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将中国体彩网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聚焦脱贫人口,落实好免抵押免担保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做到应贷尽贷,为脱贫人口发展产业,稳定增收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建立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银行支农服务体系,科学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构建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政策性农业担保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商业保险,形成“政策性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补充”的农业保险格局。落实地方特色险种省级奖补政策,扩大保险覆盖面。优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加大对粮食安全、种养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村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分档设置保险金额、全面降低保险费率,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生产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多元化需求。创新“政策性+”“互助性+”“商业性+”等农业保险实施模式,建立起政府、保险、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保险长效机制。探索符合实际的互助保险模式,鼓励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保险+期货”、农田水利设施保险、贷款保证保险、农民互助合作保险等试点,探索推进农业商业保险。

第三节 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

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围绕顺庆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要求,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倾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顺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贯彻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推广“三权分置”试点经验,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禁止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用地空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减挂钩指标应优先用于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生产生活、农村新型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并留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空间,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专栏11-1??土地增减挂钩项目

??土地增减挂钩:规划投资4.77亿元,在顺庆区开展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在项目区范围内根据农户意愿对破旧、闲置农房进行拆除复垦并修建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节约的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农村发展建设,计划拆除复垦农房面积4260亩。

第四节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

持续保障脱贫乡村教育医疗人才。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关键,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国培”“省培”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充分用好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倾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

加快培育和引进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继续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倾斜政策。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出台乡土人才培育新政,在乡土人才技能提升、项目申报、创办企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成绩突出的乡土人才给予奖励,并积极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加强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力量整合衔接,引导帮扶干部、驻村干部持续参与乡村发展。依托省市区农业科研院校和“农民夜校”等载体,全面建立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和扶持政策,集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用好人才招引、公招遴选等手段,多方式多层次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库,积极培育青年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实践,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人才进村活动,对在岗人员实施“岗编适度分离“,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工作。深入实施“果城工匠培养”工程和“归雁计划“,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培育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引导现代化人才回乡发展,提高本土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落实社保、医保、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1、土建工程设施建设,根据项目用途需要设计的建筑工程结构性质,参照《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2015年)》标准,结合项目建设地现行建筑建材价格及施工收费标准估算投资。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50600-2010)。

3、仪器设备及农机具投资根据市场询价比较估算。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根据国家现行的项目前期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规定计算。

5、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

(二)投资构成

按照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工程,根据投资估算依据,估算规划总投资125.43亿元。其中,两不愁三保障项目投资1.61亿元,占总投资1.2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投资2.00亿元,占总投资1.59%;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2.06亿元,占总投资17.59%;就业创业项目投资1.58亿元,占总投资1.26%;改善脱贫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项目投资39.68亿元,占总投资31.6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52.58亿元,占总投资41.92%;生态扶持项目投资1.63亿元,占总投资的1.30%;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项投资4.29亿元,占总投资3.42%。

(三)资金来源

估算规划总投资125.43亿元。其中需中央、省行业资金24.58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19.60%;市区行业资金26.49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21.12%;中央、省衔接推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29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2.62%;市区推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22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12.13%;信贷资金0.02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0.01%;业主投资15.08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12.02%;农户自筹0.24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0.19%;其他资金40.52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的32.30%。在积极争取省、市、区项目资金扶持的同时,作好招商引资工作,保证规划实施建设经营投资。

第二节 效益分析

(一)帮扶效益

全面组织实施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精准用好每一分帮扶资金。到2025年,全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提升,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达到稳定长效脱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农业生产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区域产业巩固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农民稳定就业与增收,让脱贫乡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经济效益

规划产业经济效益来源于种植主导产业收入,生态养殖业收入,其他特色产业收入,加工物流产业收入,以及康养度假旅游收入等。

(三)社会效益

纵深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优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既可保持水土,又可提供优质产品;合理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养殖业,可增加农民收入。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大力发展康养度假、度假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由一产向二、三产业领域延伸,实现农业生产、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全面接续乡村振兴。

助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规划建设带动当地农民进行适度规模化种植经营,并与山水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产业结合起来,极大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还将带动包装、运输、加工业、餐饮业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欠发达地区农户增收致富,提高区域发展能力,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规划区农户除了获得出售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鲜活农产品收益外,还可获得提供季节性用工、休闲娱乐服务的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助推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水利灌溉需求,建成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农村电网,不断完善农村电信、网络、邮政、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和保障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村环境清洁、庭院硬化、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措施。深化完善乡村规划体系,扩面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不断优化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布局。坚持建设乡村和经营乡村相促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增收致富田园、寄托乡愁故园、观光休闲公园、投资兴业乐园,把乡村建设成为美丽宜居的家园,使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让脱贫乡村群众共享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持续推进教育扶持,大力推动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办好办优学前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脱贫乡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努力实现全区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保障困难家庭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继续实施医疗健康扶持,进一步改善脱贫乡村的医疗保障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病有所保。

(四)生态效益

通过相关生态保护策略与项目的实施,到2025年,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接续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事业。

第十三章 ?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节 做好领导体制衔接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将顺庆区在脱贫攻坚期形成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沿用到乡村振兴,实施党政主要领导任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双组长”工作制度。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分级细化、压实各级书记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规划落实的组织协调机制,推进规划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及区级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路人”作用,抓好全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设计、目标确定、组织动员、督促检查、监督考核、总结经验和统筹协调等工作。党委和政府履行好本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乡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安排和乡镇域内分类推进、试点示范、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跟踪问效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结对帮扶的“实施者“作用,区相关职能部门承担职责范围内推进乡村振兴的行业责任。充分发挥乡级党委、政府全员”战斗员“作用,乡级党委、政府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直接责任,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具体责任人,需围绕规划目的任务,细化工作方案,确保顺庆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方案落地落实。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驻村工作力量一线冲锋的“排头兵”作用,有关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强化村支“两委”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共同做好发动群众、做好规划、用好资金、管好项目、政策落地等工作。

第二节 做好工作体系衔接

建立县乡村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干部工作力量下沉,明确工作任务清单、责任人、完成时限、检查验收标准,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定期对照任务清单、时限检查督促,保持顺庆区脱贫政策延续、工作机制稳定的前提下,瞄准乡村振兴的中长期目标,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及时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有机结合,从行政精准扶贫的模式向政府、市场、社会多部门合作的乡村发展模式转型,在行动能力、资源配置以及基层治理方面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以党建促脱贫”的模式推广到“以党建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持续加强顺庆区脱贫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和带头人,优先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将乡村中的复退军人吸收到村支两委班子、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来,发挥他们作风优良、纪律性强、责任担当等优良特点,推动乡村发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对在本区脱贫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引进,注重从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务工返乡人员、青年农民等群体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注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线中选拔任用干部。

第三节 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

做好顺庆区规划实施衔接。加强本规划与《顺庆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顺庆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的衔接工作,做好内容和时序上的充分衔接。加强本规划与顺庆区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做好本规划的用地保障。

加强顺庆区重大项目建设衔接。充分用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经验,将这套经验沿用至5年过渡期内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顺庆区在脱贫攻坚阶段确定和实施的涉及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其中部分已经实施完毕,部分仍在继续推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做好项目建设延续升级和巩固拓展的衔接和接续。将脱贫攻坚时期的重大扶贫项目归为三类:需要转化为乡村振兴继续实施的项目、需要提档升级纳入乡村振兴的项目、需视具体情况退出的项目,根据顺庆实际动态调整,有序推进项目的落地落实。应将前两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实行项目建设统一管理、调度,做好衔接承续。

第四节 做好考核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建立“顺庆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暨乡村振兴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省市设置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指标纳入顺庆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考核同向激励。设立科学考核管理办法,科学借鉴中省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考核指标,并结合顺庆实际情况调整优化相关指标,主要考核脱贫乡村所在乡镇及相关行业部门。建立健全三级书记抓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利用好后评估结果,将后评估结果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3020061  

ICP备案:蜀ICP备09019945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蜀ICP备09019945号-1

网站标识码:5113020061

川公安网备51130202000194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